阳泉市邀请环保专家冒雨调研环境监测项目
“生态环境监测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顶梁柱’和‘生命线’。”生态环境部部长李干杰强调。
2019年9月2日,生态环境部党组书记、部长李干杰主持召开部党组(扩大)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生态环境监测规划纲要(2020-2035年)》《蓝天保卫战量化问责规定》。
设置机器增氧、给采样器“戴口罩”,玩“临时达标”……环境监测数据造假曾广为诟病,一度被痛批的“造假”风波背后就体现出监管、标准、认知、意识、技能等方面的不足。确保生态环境监测数据“真、准、全”由此被提上重要位置,既要实现覆盖范围扩张,也要进一步提高环境监测水平。
生态环境部环境监测司副巡视员蒋火华坦言,生态环境监测体系总体上发展不充分。目前,我国生态环境质量监测和污染源监测的指标尚不全面。同时,已有的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又没有得到很好的挖掘和利用,监测大数据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记者在山西省阳泉市采访中了解到,通过安装环境监测系统,阳泉市环境监测正在走上数字化轨道,但也不能忽略一些存在的问题。
体验监测人手不足背后的辛苦
“你们中间有多少人周末还必须要去工作的?请举手!”国务院原参事、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局原局长徐锭明在山西省阳泉市人民政府主办的“阳泉市企业监管科技创新论坛”上大声发问。
台下,齐刷刷举起一片手。参加会议的大多是环境监测工作者。
“在环境监测实施过程中,存在着监测任务与人员配置之间的矛盾。近年来,各类目标责任考核接踵而来,环境监测任务日益繁重,监测任务加重却没有增加人员编制。”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研究员齐文启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监测任务与监测质量之间的矛盾也不容忽视。阳泉市平定县环保局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一些地方监测质量的高要求与日益增多的工作量存在冲突,若严格按照技术规范进行监测,在现有的人员配置和设备条件下,无法完成众多监测任务。
“扛着几十斤的设备,每天都要爬几十米高空作业,三伏天烟囱上热如蒸笼,三九天烟囱上寒风刺骨。”这是山东省临邑县一位环保局官员给记者发来的微信,该县境内需要每月采集锅炉废气监测数据的企业有15家,加上环境监察部门不定期抽查监测的四五十家企业,意味着监测人员每天都要在烟囱上爬上爬下,这就是临邑县环境保护监测站废气监测员的日常工作。
监测员杨玉成每天都要爬几个几十米高的烟囱,每爬上一个监测平台,都要将一个两米多长的采样管插入烟囱上的采样孔内,然后用棉布堵住出气孔,之后把采样仪器的另一端连接相关设备,仪器实时显示烟囱里废气的压力、温度、流速、流量、浓度、排放速度等指标。烟囱直径比较大,颗粒物分布不均匀,一条直径线上分布多个采样点,每个采样点都要采集样品,一套套程序下来,最快也要在监测平台上待两个多小时。每到三伏天,烟囱自身的高温加上阳光的照射,任务完成后,往往隔离衣都能湿透拧出水来。到了冬天,一阵寒风吹来,就像利刃在脸上割过,浑身像陷进了冰窖,四肢也变得麻木了,操作十分困难。
阳泉的探索:从“人防到技防”
“在现有的科技水平和条件下,想要高效、准确、客观地反映环境质量状况与污染源状况,具有相当大的难度。”徐锭明认为,只有靠发展科技才能帮助企业望闻问切,靠数据才能为环保部门科学监管提供依据,将监管、科技、数据有机融合。这就面临着企业要自我监测,还要将详细的监测数据提供给监管部门。
“一些地方环境监测科技水平相对落后。一方面,多数监测指标尚未实现在线监测,有的在线监测设备还存在技术缺陷,数据可信性不高;另一方面,实验室检测方法落后,设备自动化程度不高,工作效率较低。”保生源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侯鑫认为。
作为曾经的污染大户,山西省阳泉市开始探索环境监测的新模式——企业自主安装环保设施运行分析系统。
“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监测规范,对其排放的工业废气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法》规定的有毒有害大气污染物进行监测,并保存原始监测记录。其中,重点排污单位应当安装、使用大气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测设备,与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的监控设备联网,保证监测设备正常运行并依法公开排放信息。”阳泉市副市长郭少敏介绍说,这是《阳泉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规定。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阳泉市平定县鸿兴建材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石子和石粉建材生产为主的企业,在安装环保设施运行分析系统之前,该企业领导比较重视环保工作,环保设施安装的比较全面,但因为管理水平等诸多原因,设施运行并非非常规范,存在部分环保设施运行时间不足等问题。
在2019年6月安装了环境监测系统之后,系统反馈出企业环保设施运行问题之后,企业领导高度重视,迅速调整了控制系统的运行模式,目前该企业设施运行完全正常,不仅避免了现场检查遭受处罚等问题,而且排放达标,企业运行合理正常也减少了环保部门的现场检查工作量。
“环保设施运行分析系统不是企业的枷锁,更是企业的安全助手。”侯鑫表示。
太原北控水务有限公司是一家城市污水处理厂,该厂建厂时间相对较早,设备存在老化现象,2018年环保设施运行分析系统上线以后,通过系统的自学习功能,记录了其转碟工艺设备的正常电流运行情况,该系统可在不配置上下门限数值的情况下,自动分析电流或参数异常,实现报警。2018年年底的一个周末,该企业值班人员和领导收到一条报警,报警明确显示其中一个转碟设备的电流出现异常,经过现场排查和紧急处理,避免了一次事故的发生,防止出现更严重的后果,并保护了企业的财产未受任何损失。
模式在于改变原有企业被动监管的局面,通过理清企业主体责任,让企业主动证明自己规范运行,从而从政府层面获得包括错峰生产、企业评级等政策支持,实现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双赢。如今,环保设施运行分析系统已经在阳泉市安装了88套,有力地实现了监管的实时化、网络化。
从“要我环保”到“我要环保”
“目前,各县区累计上报涉气企业851家,生态环境部门入企排查对接665家,制定一企一策472家,确定治理方案196家,着手实施提标改造91家,预计在9月底前,可以完成提标改造任务有300余家。”郭少敏要求阳泉各级生态环境部门继续增强生态环境监测能力,提升服务效能,守住生态环境监测数据质量这条生命线。
“借助阳泉已经建立的环保监管技术优势,依托‘环保设施运行分析系统’,构建阳泉环保数字平台,为阳泉环保部门提供科技监管手段,为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方向,理清企业治污排污主体责任,真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国家科学技术部原副部长吴忠泽评价说。
“阳泉市生态环境局今天给我们展示了一个‘新模式’,让企业以自己的实际工业生产排污行为给环保部门交‘答卷’,这个模式确实让我有眼前一亮的感觉。只有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的现代化,才能有力支撑起国家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徐锭明表示。
不可忽视的是,新系统的安装也面临着新的问题。作为环保设施运行分析系统的推广者,侯鑫道出了他的忧虑:对于一部分守法企业而言,该系统的部署反而是企业自证治污设施正常运行的一个工具,但对于另外一部分环保意识不强的企业,系统的部署将使其违法行为“无所遁形”,因此对于这一部分企业而言,系统的部署和安装面临很大的阻挠和困难;同时目前的商业模式是由环保部门对重点监管的企业提出安装要求、企业付费安装的方式进行,对大部分企业而言,总感觉花钱买了一副监管自己的“手铐”,因此企业付费意愿较低。
“阳泉市环保未来监管的整体思路是‘厘清企业主体责任’,监管只是手段,不是目的,企业将来会以提供环保设施运行‘电子台账’的方式来证明自己在守法经营,通过不同数据之间的相互佐证,证实环境监测数据的真实与准确,从‘要我环保’到‘我要环保’,通过监管提升企业的主体环保意识是今后发展的重点。”阳泉市市长雷健坤表示。